2009年4月22日

[轉貼] 台灣癌症防治網 甲狀腺癌的同位素治療

原文出處:http://cisc.twbbs.org/lifetype/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316&blogId=1

甲狀腺癌的同位素治療
林口長庚醫院 新陳代謝科 林仁德主任 2008 七月 01

甲狀腺是人體內最大的內分泌器官,因此器官內細胞發生病變的機會也很大。一般而言,約有十分之一的民眾可能發生甲狀腺結節,其中又以女性佔為多數。在這些病例中約有5%是臨床上有意義之甲狀腺癌。在甲狀腺癌之病例中以乳突性甲狀腺癌與濾泡性甲狀腺癌為最多。尤其是前者可佔到70%,這兩種甲狀腺癌均屬分化較良好之癌症。也就是說他們的細胞分裂比較慢,且保有許多甲狀腺正常細胞之特性。正常的甲狀腺細胞由於要合成甲狀腺荷爾蒙,因此需要碘做為原料。甲狀腺細胞有特異之蛋白質,可以由血液中攝取碘,它比身體其他細胞攝取能力高到20至40倍。乳突性及濾泡性甲狀腺癌細胞和正常甲狀腺細胞相比,雖攝取碘的能力沒那麼好,但仍比身體其他細胞高得多,因此在臨床上我們可以利用此特性以同位素碘來治療這兩類之甲狀腺癌。

說到同位素,許多人或許就會聯想到核能電廠,輻射鋼筋...等等可怕的東西。說來不錯,如蘇聯車諾比事件,至今仍留下不可抹滅的痛苦回憶。當地小孩目前已經証實發生甲狀腺癌的比例激增許多,但放射線同位素如能善加利用,在醫學上,對人類疾病之診斷與治療則有莫大之貢獻。

首先我們來談一下放射性同位素碘131對乳突性及濾泡性甲狀腺癌診斷之重要性。癌細胞與正常細胞之所以不同是因在營養充足情況下,它會不斷地分裂與生長。更可怕的是癌細胞會順著淋巴液或血管到處亂竄,臨床上稱之為遠端轉移。就濾泡性甲狀腺癌而言,最可能發生轉移的部位是肺部與全身之骨骼。由於這兩種癌細胞會不斷分裂,但速度大多很慢,因此在轉移後,往往仍可控制很多年。病人在接受手術後一個月,對預後較不好的病人如腫瘤1.5公分以上,45歲以上,淋巴腺或軟組織有侵犯之病例,我們首先會給病人服用低劑量之放射性同位素碘131。在24至48小時後,再作來全身掃描。若癌細胞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因為它攝取了放射性同位素碘,此時便會在全身的掃描中顯影出來。由於同位素是攝影相當敏感,往往在X光尚未看到有癌細胞轉移,同位素攝影就可以看出來了。要了解病人是否有遠端轉移,當然也可以用其他攝影方法進一步加以証實,如電腦斷層攝影,核磁共振,甚至更先進之正子射出斷層攝影。癌細胞轉移的治療可考慮手術、放射性同位素碘131、體外電療或化學治療等方式。臨床上需依不同之病例採用不同之治療方式,且有時需幾種方式搭配使用。以期得到最大之治療效果與最小之副作用。

若已發現病人體內有多處轉移,則唯一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高劑量之放射性同位素碘131治療。由於乳突性及濾泡性甲狀腺癌之分化較好,相對的化療之反應便較差。應用高劑量之放射性碘治療病人須住院隔離,一般須住3至4天。理論上若多喝水,第一天85%之碘就會從尿液中排出。為了提高同位素碘之治療效果,若是正在服用甲狀腺素之病例,往往我們會要求病人停用4至6週,此時體內內生性之促甲狀腺素TSH才會上升,身體在此情況下,所服用之同位素碘131才比較容易被癌細胞吸收,如此才可達到治療之效果。然而在此過程中,病人沒有服用甲狀腺素,可能會產生嚴重之甲狀腺機能低下、水腫、畏寒、心跳減緩、新陳代謝率下降、月經不正常...等等不適之症狀,尤其在冬天會非常不舒服。由於目前有人工基因合成之促甲狀腺素,病人也可經由注射促甲狀腺素來提高癌細胞之對碘131之攝取而不需停用藥物。但因人工合成促甲狀腺素每次注射兩劑須新台幣4-5萬元,而且申請健保給付相當困難,因而大多自費使用。

總之,放射性同位素碘131對乳突性或濾泡性甲狀腺癌早期之遠端轉移的確可達到治癒之效果,然而對遠端轉移之末期只能達到一定程度之控制而無法治癒。

0 意見: